从2018年最差的一届房子,到2019年买房送维权,再到2020年普遍性的延期交付……在维权这场拉力赛中,可以说是太阳底下无新事。
有的只是下场双方的不同,以及细节上的日益魔幻化。
最新的爆料是,有项目搬新售楼处,沙盘悄悄变了,重点宣传的水系园林变成了普通的健身器材;还有项目房都卖完了,才流出内部培训资料,同一个小区不同楼栋公共区域竟然有“高配”“低配”之分……
甚至还演化出了维权鄙视链---
停工烂尾>延期交付不支付违约金>外立面破损>房屋漏水>楼道刷大白……
但不管你花了500万还是2000万,当年一起排队买的房子,今天都要一起排队拉横幅。
严肃君的N个500人置业群里,更是有群友戏称,现在是项目专属群,买了房是业主群,明后年交房后就是业主维权群。甚至于---
“没有哪个楼盘是不维权的。”
01
退房的N种非可行性
维权为何如此普遍?一个老生常谈的观点是,房价长时间横盘背景下,购房者的瑕疵容忍度一降到底。
确实有一定道理。
与普通商品相比,房子除了使用价值外,一直以来更被看重的反而是其升值潜力。过去房子一年一个价,价格上涨红利下,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居住体验的缺憾。
所以开发商应对维权业主,屡试不爽的一个套路是,“改是不可能改的,要不您退房?”
这下,进退两难的,反而变成了购房者。
退房?意味着从下定到交房,这两年的房价上涨红利吃不到了。同样的首付,前年买了130㎡大三居,今年只能买到89㎡ ,甚至全款变首付。
考虑到北京严苛的首套认定资格,交房中的购房者往往早已开始还贷,再买只能算二套,首付比例涨至6-8成,这下直接买不起了!
就算不考虑还贷过程中的利息损失,退房款什么时候能到账?市面上还有没有适合出手的新房项目?
最后,房没了,钱没了,首套资格没了,只剩焦虑了。
今年的特殊性还在于,谁知道下一个暴雷的房企是哪家?
大几百万的支出,都是当初自己从地段到面宽,从绿化率到楼间距,精挑细选的。现在收了,最起码还有套房在手里,下一次万一只能交付一个坑呢?
前期投入的沉默成本太大,导致买房变得像出门旅游,明知被坑,也要硬着头皮逛完,毕竟“买都买了来都来了”。
甚至就算维权,也要控制在有限范围内,毕竟过几年可能还要换房,闹得太凶影响后期出手。而那些明明存在的瑕疵,变成了房间里的大象,人人都看得见,但我们只能选择视而不见。
所以,北京新房价格连续横盘5年,退房依然不会是多数人的选择。
02
建好房子的N个难点
购房者也不是没有做过努力,甚至已经做过各种各样的努力。
从草签合同就开始纠正“霸王条款”,出动无人机实时监控工地建设,组建专业的维权团队,甚至将可能的维权步骤画成思维导图……
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,很多开发商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盖一个好房子呢?
能做到,但确实有困难。
一来,房企现金流普遍承压,“三大红线”+“两道补丁”+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从严+高偿债压力下,多个知名房企出现项目停工、交付维权现象,甚至暴雷。
二来,集中供地制度下,锁死地价上限的同时也限制了销售指导价,新供应宅地利润率接近“地板价”,甚至赔钱赚吆喝。
“新钱”融不来,手中现金流又有限,开发商的开源节流,一方面继续高周转,快步跑量,降低财务成本;一方面在项目上降维减配,控制建造成本。
传导至市场,我们看到新项目入市速度屡被刷新,从去年二批次供地项目仅用3个月拿到预售证,到今年一批次地块不到7天,就有户型信息的小道消息流出。
没有最快,只有更快。
当然,不是只有好的土地条件,够大的利润空间,优秀的开发商企业,才能建出好房子。但当所有前提条件都趋于严苛的时候,建一个好房子的可能性就越低。
在走过了狂飙突进的10年后,已经把“活下去”作为首要目标的开发企业们,不免让人担心会有多少心思和成本放在品质上。
好在,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即将作出调整,超出工程造价的监管额度,可由开发商自由提取,手头能够宽松一些。
从2021年三批次集中供地开始,北京宅地利润空间增大,加上高标准建设要求地块增多,如今的“快”,不是低利润率下的被迫抢跑,而是有准备的设计环节前置。
购房者花了钱,当然应该得到相应品质的房子。但有时候根本性的改变,确实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。
这条路,很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