另外最近有张图,火了:
乍一看,是不是很熟悉?
外资配置的这条线,在年初的时候,就开始跟踪了。。
过去的一年,我也比较佛系,一直都围绕这条线索在展开。
段永平曾说,只要1年发现一个好的投资机会,就足够赚不少钱了。我给自己的要求,也是追求少而精。
毕竟每天都找一堆股票去研究,经常是费力不讨好。真正长牛的公司,可能都不到100家。研究越多,噪音越多,胜率越低。
人的精力总归是有限的,你不可能什么都懂的,集中精力在少数自己擅长的领域,看得懂、拿得住才是收益。
...
关于外资,现在市场都在讨论,有观点认为,无脑跟着买就能赚钱。我觉得这并非理性思考,还是辩证去看待。
今年外资持有的公司,很多确实都起来了。但都是过去式了,一切还是要往前看,我最近开始在思考新的方向了。。
1、外资的估值模型。
按照国外市场的投资逻辑来看,高ROE的企业,一般会匹配高PB。
国内的消费企业,是符合「高ROE+高PB」模型的,外资持有了不少,已经给了很高的估值,估值已经合理。
一家公司要涨得好,要么是净利润持续增长,要么是市盈率(估值)提升。
想获得超额收益,不仅要赚净利润持续提升的钱,还要赚估值提升的钱。既然估值提升有限,未来只能赚业绩增长的钱,意味着没有太大的超预期空间了。
这是我对消费的一些看法。
其次,对手盘思维,非常重要。如果你是手握低成本资金的外资,会买什么公司?
2、外资的逻辑:因地制宜,全球配置。
不同国家,都有不同的优势,美国人适合干芯片和科技,欧洲人适合造汽车,中国呢?有一个优势是14亿人口,而且收入持续提升,所以消费很强劲。
消费企业刚才也聊了,已经被充分挖掘,很多公司已经不算低估。
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格力电器外资净买190亿,这是需要重视的信号。。
因为中国除了消费,还有另外一个优势,被很多人忽略的——很会干制造业。
前阵子写2020年展望,我就着这逻辑,提出了新观点:中国独特产业优势的企业。
前有立讯精密,后有宁德时代、三一重工、格力、美的,近来都是市场最亮的仔。
目前我就看到这些,至于还有啥,大家可以留言给我,让我也学习学习。
3、说完大消费,再论制造业、大金融。
按照「因地制宜、全球配置」的逻辑,中国独特优势的制造业,高ROE的寡头公司,未来很有可能会顺着「高ROE+高PB」的模型,估值被拔高。
当然,除了消费、制造业,还有金融企业,也是外资投资的方向。这也是我在思考的另外一个问题——金融企业的估值。
从国际市场看,金融业的估值普遍都低。因为这门生意是加杠杆的,也就是拿别人的钱,来给自己创造利润。
就像一台汽车,不是靠自己的引擎驱动,而是别人在后面推着前进。
2005年-2010年,涨势最猛的是大金融,因为那时经济大扩张,估值就给的高。现在大金融的估值,要大幅提升,还是有点困难的。除非,中国经济重新回到高速成长期。
而且金融业国外也有,没太大的独特性,所以外资似乎不太喜欢?所以,这种生意能给的估值,普遍就不会太高。
但因为大金融价格比较便宜,像银行保险地产,估值都非常低。
根据黄金公式。。
因为市盈率很低,下杀空间有限,所以未来优质的龙头企业,仅依靠净利润(业绩)持续增长,也能驱动市值增长。
所以,外资集体买入大金融,可能性不大,预计只会买少数低估值的行业龙头企业。
4、综上所述:
根据「因地制宜、全球配置」的逻辑,制造业是中国独特的优势,而且国内有足够大的消费市场,未来中国的制造寡头,大概率是世界的寡头。
如果我是外资,未来应该还会持续配置这个方向。后期有好的价格,我也考虑会把金融领域的配置,挪一些到制造业。
另外,从我个人的配置角度上说,我还会因地制宜,选一个中国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行业——互联网。
所以,近来一直在港股那边,投资国内某互联网龙头。
...
以上是我最近的一些思考,也是对年初提出的「外资投资方向」,进行再度梳理。为什么这么思考?
如果要用一句概括投资,我不会说价值投资,我认为投资是人性的博弈。
博弈不是说去赌博。而是说,要不断地站在未来买盘的角度,去思考他们怎么想,比他们快一步。
股市说到底,本质还是资金。基本面再漂亮,没有资金推动,不符合主流的审美,那也是闭门造车,很难起来。
所以,在价值投资的基础上,我会加入博弈的因子。
博弈的狗,其实名字就是这么来的。
最后还是要声明下:以上是我自己的一些感悟和记录,本人不推荐股票、也不指导买卖,投资知识和理念欢迎交流,但个股问题就不交流了哈,免得给大家带来误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