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小时候,我极力装得像个大人;当我已经不再是小孩的时候,我又希望像个孩子。”著名文学家列夫·托尔斯泰用简朴的语言,说出了许多人心里的期盼。
今天是六一儿童节,不满14周岁的孩子,可能正在这一天的假期里吃着零食、看着动画片,欢庆这个属于他们的节日。
而18周岁以上的“孩子”却眼红了,纷纷在朋友圈祝自己“儿童节快乐”,完全忘记了自己今天还要上课、上班,没准还得做作业、加班的事实。
不过没关系,他们坚信一个心理事实:人家还是个宝宝。
一把年纪了还自称“宝宝”的,大有人在。
被嫌弃的熊孩子
孩子,是个纯真美好的词汇,说是赞美的最高级一点也不为过。父母希望你永远是个孩子,不用独自面对困难与挫折,总会有人在身旁默默扶持与安慰;恋人希望你永远是个孩子,不用被琐事烦忧,纯真、快乐地度过每一天;朋友希望你永远是个孩子,可以毫无顾忌地分享彼此的心里话,一起做一些疯狂的傻事。
然而,梦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,在我们周围的孩子可不全是纯真、善良的“天使”。他们可能“活泼可爱”,在公众场合旁若无人地大喊大叫、到处乱跑;他们可能“天真无邪”,旅游时得意地在文物上刻字——“xxx到此一游”;他们可能“无忧无虑”,把共享单车当成“碰碰车”来玩。
然而,成为成年人,扫兴而无趣。如果被问到:“你最怀念哪个年代?”恐怕很多人的回答,会和台湾导演侯孝贤在接受《人物》杂志的采访时差不多:“小时候吧,无忧无虑的,每天干坏事,人家也抓不到。”
童年总是令人怀念不已。图/电影《少年时代》
当我们不想长大,我们想要的是什么?
由Kid和Adult组合而成的Kidult(译为“装嫩族”),出自1985年的《泰晤士报》,现在泛指**孩童化现象。
“Kidult”们以各种方式,守护心底的这份童真。他们喜欢宫崎骏的漫画,痴迷于那个被柔弱儿童拯救的梦幻世界;他们追捧周星驰的电影,用“无厘头”瓦解**世界的严肃、无趣;他们要光明正大地“蹭”儿童节,点一个儿童套餐,给正在收集的玩偶系列再添一员“大将”。
“小时候,我极力装得像个大人;当我已经不再是小孩的时候,我又希望像个孩子。”著名文学家列夫·托尔斯泰用简朴的语言,说出了许多人心里的期盼。我们明明很清楚,长大不是一道选择题,却贪婪地想在失去童真的时候抓住点什么。
不是害怕长大,只是想要一份保障和陪伴。总有一天我们会长大,要独自做一些选择,选一份热爱的事业,挑一个离不开的爱人,过一种“自负盈亏”的人生。我们不是害怕长大,只是做一个无坚不摧、独立思考的成年人太累,想偶尔能像个孩子一样,依偎在可靠的肩头,听到熟悉的声音:“别担心,有我在。”
不是童心未泯,只是怀念那份关怀和宠爱。长大后,我们可以推着购物车,随心所欲地往里面放入我们想要的一切。然而,偶尔却会在结账的时候,感到一丝失落:如果妈妈在旁边,给我买单多好。我们想要的不是钱,而是一份无处不在的关怀和宠爱。
不是羡慕孩子,只是想让日子更缤纷。表面上,成年人想尽办法地“蹭”儿童节,也想过一把“装小孩”的瘾,实际上,也不过是在找乐子。日复一日的“两点一线”,换作是谁都会疲倦,时不时让心里的“孩子”出来玩玩,为平淡的日子增添更多的乐趣,才是“宝宝们”真正想要的。(xd)